人工智能是智慧农业新风口

  当前沿的技术与古老的产业相遇,将迸发出一场变革。近日,国内发布了农业AI对话机器人,解答农民们关于土豆烂根以及某地西瓜行情等问题。可以预见,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将深刻地影响农业的发展,并成为智慧农业注重关注的一个重要领域。

人工智能.jpg

  农业AI应用正迅速地推广开来。早在本世纪初,农业领域就已经初露端倪,包括耕种、收割等方面的智能机器人,以及病虫害探测、土壤墒情测报等智能系统。近几年,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传感器、无人机、农业机器人等已经日渐成熟,并在越来越多的农业场景中得到应用。2020年,农业农村部和中央网信办共同发布了《数字农业农村发展规划(2019—2025年)》,提出要加快农业人工智能研发和应用。随着ChatGPT等认知大模型技术的不断进步,国内也相继推出了类似的农业领域大模型产品。在这样的背景下,推出农业AI对话机器人的产品显然具有必然性。
  人工智能在农业领域的应用非常广泛,涉及感知、决策、控制、作业等多个方面,而农业AI对话机器人只是其中的一种表现形式。传统农业一直以来都是依靠天气条件来谋生的,而我国的智慧农业则源于物联网设备以及相应的农业信息化系统,通过监测和改善生长环境,使农业生产更加稳定可控。如今,结合新一代信息技术,农业数据的作用将持续增强。例如,利用猪脸识别技术结合声学特征和红外线测温,可以通过猪的体温、叫声等数据来及时判断猪是否患病,从而预警疫情,实现科学养殖。
  智慧农业是通过科技为农业赋能,资本、人力、土地等多个生产要素的发展。许多国家将智慧农业作为优先发展方向,全球智慧农业呈现出两个明显特征。第一是高度集成化。各种设备和技术高度集成,物联网、大数据、人工智能、云计算等相互交叉融合,形成了智能生产系统。荷兰作为一个土地面积只有4万多平方公里的国家,在设施农业中运用智慧农业,每公顷土地能够产出54.4吨蔬菜,是我国产量的2.4倍。第二是数据融通化。不仅应用于生产领域,而且打通了生产、加工、流通、销售等环节,建立了大规模的农业数据库,实现了产销对接。一些国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农业展望系统,直接影响期货市场的走势,拥有了世界农产品市场的战略优势。
  目前阶段,人工智能可以成为农业生产的有力辅助工具,但还远远不能完全替代人类的决策。这是因为人工智能的发展程度还有限。一方面,虽然存在大量数据,但智慧的应用还不够深入。行业数据、社会数据、企业数据很难有效融合,针对农业大数据的深度挖掘和分析利用等核心功能还有待发展。另一方面,虽然有示范案例,但规模还不够大。由于技术门槛和价格较高,目前的应用仅局限于少数主体之中,许多地方仍存在增量不增效、技术脱离实际等问题。此外,人工智能的核心是数据、算法和算力,然而农业生产具有生物特性,比较收益较低,数据采集困难、算法要求高、算力资源匮乏,因此实际应用的难度很大。
  尽管如此,人工智能赋予农业力量依然是一件好事,但需要农业界保持耐心。中国是一个以农业为基础的大国,小农经济占据着重要地位。即使是先进的技术,也需要农民和农业企业对其可用性、经济性和效益性进行评估。一方面,他们追求增产、提质、降本,因此需要引入智能装备;另一方面,他们又希望保持稳定,对短期成本收益非常敏感,对新技术应用存在犹豫不决的态度。因此,新技术的落地并非一蹴而就,需要不断的迭代优化,才能突破盈亏平衡的难点。为了取得实际效果,需要从实际出发,积极探索应用场景,打造内容丰富、模式多样、载体多元的解决方案,降低用户的成本,追求实际效果和实际用途。
  农业机械化已经实现了大田作物的从体力劳动中解放。未来,农业信息化将使农民成为更加体面的职业。在推动智慧农业发展的过程中,政府应当注重农业公共基础数字资源的建设,通过政策引导数字技术在农业产业中的应用。科研机构应将工程科技与农业生产相结合,开展更多实际可落地的研发和攻关工作。各类资本应持有耐心,以长期投资的方式支持农业经营主体。而农民和农业企业应抓住新一轮信息技术机遇,提升产品质量,打造自身品牌,实现附加值的提升。
  总之,农业AI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潜力和机遇。但是,我们需要秉持着稳健的态度,不断优化和完善,才能确保人工智能在农业领域的应用发挥其作用,实现农业信息化的成功。